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聚焦安徽
投稿

安徽网库讯:安庆市大观区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长效化

2020-05-09 20:20:02 来源:安庆市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 责任编辑:潘兴贵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安徽网库讯:人居环境整治是做好农村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好抓手”。在这场攻坚战中,大观区坚持狠抓“五清一改”、污染防治、社会治理、基层建设等工作,精准聚焦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践行“一线工作法”,找准乡村振兴“落子成篇”的有效“方子”,巩固成果经验高举旗帜抓、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抓、落实上级要求不折不扣抓,做到责任不松、标准不降、干劲不退,促进标本兼治,做好做实群众工作和基层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qUK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一是突出重点抓落实。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大观区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精准导向,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节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村组干部、志愿者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引领、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变“政府抓、群众看”为“政府引导、群众来干”,让文明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要求,构建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新常态。在推进“厕所革命”行动中,坚持目标导向,落实要求,摸清底数,迅速启动。
 
    做好分类处置,没有接通新化粪池的尽快接通,无害化处理效果不好的加快整改,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收集、集中收集或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确保“厕所革命”效果发挥。打造放心工程,落实技术标准,严格把关验收、确保质量达标。在推进“五清一改”工作中,进一步高度统一思想,继续把“五清一改”做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攻点”和“重头戏”来抓,坚持禁违“零死角”、拆违“零补偿”、治违“零容忍”,直面矛盾,较真碰硬,保持禁拆治违决心不变、措施不变、力度不变,确保新增违建零增长、存量违建大清零、民生建房无违规,彻底铲除违建毒瘤。
 
   二是坚持宣传整治两手抓。通过全面动员,广泛发动,充分利用标语、宣传栏、微信平台等形式,广泛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常态化通过主题党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开展反复宣传,采取横幅、电子显示屏、发放宣传单、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营造人人参与整治、人人爱护环境良好氛围,使村民自觉参与维护公共卫生,爱护生活环境。积极动员各村“两委”干部、普通党员把自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干净,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同时,按照网格划分,对所辖区域内进行地毯式排查,组织党员、群众对一些较为集中的杂物点、垃圾点、沟渠池塘以及公路沿线等进行集中清理。
 
   三是坚持树新风尚健全长效机制。把常态机制建起来,把新风尚树起来。大观区重点聚焦整治关键,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广“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模式,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出来,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对农户房前屋后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评比,以评促整,农户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有效激发,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全民化。抓住基层组织建设“牛鼻子”,把每一项决策部署、每一条治理措施传递到基层每一根“神经末梢”,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久久为功、常治长效。
 
   四是坚持三产融合发展促治理成果长效化。以扶持农业产业为切入点,以壮大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海口省级农业示范产业园为依托,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规模化聚集效应,以产业发展辐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点带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探索以村集体经济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构建和延伸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运用“互联网+”模式与绿色农产品、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相融合,逐渐形成多元新业态、服务业主业化、农业副业化发展趋势的产业模式,厚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济资本,最终实现经济支撑美丽乡村。
 
    五是检查督导常态化促责任压实。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责任单位继续“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原定职责不减项。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继续铆足责任、传导压力,统筹抓好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重点任务的落实;属地积极作为,继续跟进,确保工作落实。不定期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以上“现场课”的形式进行现场督导,看典型,找差距,学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水平,进而提升乡村“颜”值。
文章来源:安庆市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潘兴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