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安徽人物
投稿

【榜样】周东红:匠心倾注 “纸”有传奇

2018-08-13 09:02:13 来源:安徽网库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宣纸素有“千年寿纸”的美誉,制作技艺一直依靠师徒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 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张张“轻似蝉翼白如雪”的宣纸,凝结了一代代“造纸匠”的智慧与汗水,其中,就包括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工周东红。 8月6日,记者采访了他,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国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1985年,18岁的周东红因好奇而“想学造纸技艺,传承古法制纸”。 “宣纸制作行业太吃苦。”周东红的想法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但他年轻气盛,固执地进入舅舅所在的小岭宣纸厂,成为一名学徒工。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事实上,学宣纸制作技艺比家人说的更苦。 ”周东红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学着师傅们的样子,端着竹帘子,在白浆水里一捞、再捞,脑子里想着捞出的是一张合格的宣纸。但现实却毫不留情地打击他的热情,舅舅看了他捞出的纸后直摇头:“这些纸破绽多,不合格。 ”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周东红并不气馁,他拜厂里捞纸“大师傅”曹三平为师,每天练手时间不低于8个小时,其余时间,熟悉宣纸制作每个步骤。正式学徒6个月里,除了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周东红都和纸槽为伴,不停练习捞纸。终于,他捞出了合格的宣纸。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一槽纸浆、一张竹帘,周东红与搭档抬起竹帘,在纸浆池中左边抄一下、右边抄一下,再将抄在帘床上的纸浆取下来,便是一张成形的宣纸。捞纸晒干后的“干纸”每张大约30克,每100张误差一般不能超过50克。一般捞纸工合格率在70%,而周东红却保持在99%以上。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捞纸是一门精巧的手上功夫,易受干扰。周东红的搭档告诉记者,周东红在工作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如捞纸时手机等全部丢到一边,阻绝任何干扰;每次捞纸之前,细心地用毛巾把手擦干防止手上的水滴到纸上……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就捞纸而言,纸张越薄越难、越大越难。 ”周东红告诉记者。有一种叫“扎花”的宣纸,湿纸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种的一半,干纸也是最薄宣纸之一。“有一次做‘扎花’的时候,老周连续一星期高烧不退,却不肯放一放。 ”周东红妻子张晓霞记得,他说身体发烧总有退烧的时候,不用心急,但“扎花”一天不能耽搁。周东红一只手上插着输液针,就用另一只手捧着“典籍”看,看过的资料书堆出1米高。他和搭档一遍遍试验捞纸的力度、角度,还参与纸浆浓度调配,终于制作成功。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每年捞纸超过30万张,每天至少站在纸槽边工作12个小时,周东红关节疼痛,手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夏天腐烂,冬天红肿,“疼,钻心的疼!天热时一天最少要用2管华佗膏”。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必须有人来传承。 ”周东红先后带过20多个徒弟,但留下的就几个,大部分都因工作苦、技术要求高等原因离开了。对此,他话语间流露出惋惜之情。据了解,培养一个能独立顶岗的捞纸技工,最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捞纸工,至少要3年到5年时间。并且,带徒弟时,师傅的成品率会大大地降低,每天还至少要浪费一两百张成品纸。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传统技艺要传承,更要改进、创新。 ”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周东红潜心捞纸技艺改进。周东红领衔“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通过采用电动泵和液压千斤顶,固定纸帖与液压千斤顶的连接,使纸帖均匀受力,达到纸帖压榨的目的。此项技术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增加了安全系数,还使纸帖受力均匀,湿干度达到基本一致,避免破帖现象发生,提高了压榨质量。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发行宣纸材质邮票作出了重要贡献。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躬身捞纸30多年,周东红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大国工匠”等荣誉。他坦陈,如果换个工作或换个单位,不仅工作轻松很多,收入还会增加,但“公司提供了好平台,有利于弘扬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如果没在工作室搞技艺研究,周东红就坚持每天捞纸8个小时,手把手教徒弟。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弯腰,一捞一提;跨步、转身,倒扣竹帘,周东红的每个动作,都流露出一个匠人对传统技艺的虔诚,都是对宣纸传奇的最美诠释。VL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安徽网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