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安徽人物
投稿

安徽岳西:八旬教师退休不褪色 祠堂兴学劲吹文明风

2018-09-28 08:37:52 来源:安徽网库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8月23日,盛夏已过,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和平乡和平村古色古香的储氏支祠内,书声琅琅,十多个孩子端坐在5张中国红的方桌前,跟着一位鹤发老人学习《弟子规》,孩子们已在此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愉快的暑假。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带领孩子们学习的老人叫储纯治,是岳西县和平乡中心学校退休教师,今年有79岁。今年上半年,家人就让储纯治带两个侄孙利用周末学习书法和传统文化。邻居看到储纯治将孩子教得越来越好,刚放暑假,乡邻都想让孩子跟着储纯治学习传统文化,于是储纯治的“免费学堂”就在祠堂里正式开课。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储纯治离开三尺讲台已有20多年,如今再拿起课本带孩子。“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曾带过8年的小学毕业班,一直到退休,带孩子很开心。”储纯治现在教的学生,有的是以前自己学生的孩子,有的是以前学生的孙子。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储氏支祠门前有一大片葱绿的荷花池,1948年西溪小学在此创办,后来作为和平初中使用。对这座祠堂,村里孩子再熟悉不过,不过在祠堂上课,大家还是头一回。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书法课上,储纯治从汉字的笔画以及如何运笔等方面一点一滴地给孩子们讲解。孩子们认真地听课,一笔一划临摹,年龄小的孩子,储纯治就抱在怀里手把手教。“把孩子送到这里,能学到知识,跟着储老师学,我们放心!”学生家长冉春香说,写一手好字非常重要,孩子通过练字性子越来越稳。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暑假期间,由于储纯治年龄较大,整天教学体力跟不上,所以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上半天课,教孩子们学习书法和辅导暑假作业,周末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典文化教学是储纯治送给孩子们周末的“营养餐”。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储纯治也将祠堂楹梁柱撑上雕刻的人物故事“桃园结义”“白蛇传记”“许士祭塔”“瓦岗寨”等讲给学生听。储氏支祠的历史、储氏家训、新二十四孝都是储纯治就地取材的教学内容。和平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红色历史也是教学内容之一。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储纯治讲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的时候,学生们在底下听得泪流满面。“我给孩子们讲这些内容,是为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很喜欢听。”储纯治告诉记者,课间,他还带着孩子们到和平乡烈士墓凭吊,攀爬和平村美丽乡村建设景点海螺凸,每讲一堂传统文化课或去户外体验,就让孩子们写一篇心得体会,学完《弟子规》中的内容,孩子们回家就要身体力行做一件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十分受用。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四年级的沈绍果妈妈对储纯治相当尊敬,沈绍果跟储纯治学习之后,变化很大,“跟储老师学习之后,回家变得懂礼貌,也学会帮我们家长分担一些家务事,很有长进。储老师很了不起,是我们信任的老师,也是有责任心的老师。”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学堂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储旺春,开学就要上初一了,他说:“跟储老师学习后,学了很多传统文化,以前我们只会背诵《弟子规》的内容,却不了解里面的意思,现在既会背诵,也懂这些话的意思,写作文也有素材了。”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储纯治的这份执着与爱心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外村的村民和孩子也慕名而来,家长都希望储纯治能一直教孩子们,“传统文化不能丢,我把传统文化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培养孩子们如何爱国爱家,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带下去。”储纯治说。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像储纯治这样的乡贤,是很多人学习的典范,下一步我乡继续加大对乡贤能人的培树,树立文明新风尚。”和平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汪季鸣介绍说,和平村将移风易俗理事会、扶贫夜校都设立在储氏支祠中,充分发挥像储纯治这样的老乡贤在移风易俗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家庭文化、姓氏文化、家训文化等优良传统文化,培育好家风,树立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近年来,岳西县十分重视培育乡贤文化,2017年,岳西县文明委组织评选了第一届岳西县“新乡贤”,4人入列其中。“挖掘身边好人,发现乡贤能人,一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按照县委要求,我们一直在乡贤能人发掘方面下功夫,下一步,我们还会评选出更多的乡贤,引导他们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岳西县文明办主任储德生如是说。a8b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安徽网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