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 近年来,大观区坚持把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续高位推动,大力实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长江禁渔执法监管效能和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10月代表安徽省接受长江禁捕退捕部际工作专班核查。
精准帮扶,提升安置保障水平。实施“一人一策”台账管理,加强对416户825名退捕渔民精准监测,动态掌握退捕渔民服务需求,2024年开展走访入户帮联9000余人次,积极兑现退捕渔民就业创业政策,给予每户1.6万元至3.4万元的一次性退渔转产补助,累计为符合条件的52名退捕渔民发放就业和创业补贴22.12万元,591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 100% 转产就业,通过渔业产业、公益性岗位等安置方式,稳定就业率达到82.31%。549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216人领取养老金,落实养老参保补助资金215.2万元。7户15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临时救助1人,16人享受残疾人护理补贴,1人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累计支出救助保障资金7.59万元。实施“渔民上岸”工程,通过货币化、自建及集中新建模式,安置保障渔民228户,上岸渔民住房安全保障率达 100%。
科学监管,完善快速响应机制。构建“人防+技防”体系,全面落实乡镇、村两级属地责任,将全区禁捕区域进行划片,对岸线进行划段,设置为5个网格执法小区13个单元网格,配备乡级负责人19名,村级负责人15名,专业执法人员12名,协助巡护员26名,村级护鱼员31名,共同组成禁捕执法网格单元,形成“渔政执法人员+镇(村)负责人+协巡员+护鱼员”的专管和群管力量,形成监管重心向下,切实打通禁捕执法监管“最后一公里”。强化技防建设,投入资金678万元,建设渔政信息中心1个,配备执法艇6艘,执法车4辆,无人机2架,安装可用高清光电监控点31个(其中卡口监控点5个),雷达1台,对全区长江、皖河岸线进行7*24小时实时动态监测,形成了“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快速反应—依法处置”的信息化与网格化相融合的高效联动机制。
强力打击,严查重处违法行为。强化专项执法和日常监管,开展“中国亮剑2024”等专项行动,聚焦元旦、春节、清明、中秋、国庆等重点时段加强常态化监管。在全省率先试点乡镇船舶电子化标识管理,实行“一船一码”系统化规范管理,组织开展水上巡航、陆上检查、线上排查联合执法行动。2024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000余人次,巡查里程6万余公里,检查水产品市场4000余次,检查餐饮单位6000余次,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32次,查办涉渔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同比分别下降77%和65%,307艘乡镇自用船舶全部实现规范管理,强化渔具钓具店实名制登记管理,辖区14家渔具店均做到渔具销售追踪,全面筑牢禁捕防线。
深度修复,加快推进生态保护。推进科学增殖放流活动,禁捕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0万元,放流长江原种夏花鱼种2660余万尾,大规格鱼种40余万尾,中华鳖稚鳖2000余只,有效补充了长江及主要支流鱼类资源。据监测,水生生物种群和密度恢复情况持续向好,珍稀濒危物种长江江豚频现。(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人:吴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