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 > 淮北
投稿

扎根乡土践初心 履职尽责促振兴 ——记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人大主席刘建国

2025-10-28 19:45:03 来源:烈山区古饶镇 作者: 责任编辑:戴荣萍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安徽网库讯:以前出去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就在社区集体工坊里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刘主席真是给我们办了件大实事!” 前不久,在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土山社区工坊上班的居民况大姐笑容满面地说道。居民口中的刘主席是烈山区古饶镇人大主席刘建国同志。这是刘建国依法履行人大职责,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镜头。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微信截图_20251028194627.jpg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上图:古饶镇人大主席刘建国在半峭社区查看生姜生长情况。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盘活闲置资源,注入乡村新动能。古饶镇土山村,曾面临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不宽的困境。刘建国同志带领镇人大深入调研,聚焦该社区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提出 “向闲置土地要效益” 的思路。在他的推动下,土山村成功盘活利用15亩边角空闲地,建成土山村 “一村一工坊” 。工坊采用订单加工模式,不仅有效承接了外部产业转移,更直接安置了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超过2500元,实现了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增收愿景。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融合 “科技小院” ,打造乡村新产业。在古饶镇的田野上,一场科技兴农的变革正悄然涌动。刘建国同志躬身力行,带领人大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聚焦农业转型升级难题,招才引智,携手淮北师范大学共建 “科技小院” ,为传统种植业注入智慧基因。针对古饶镇种植的艾草、黑花生、黑小麦等作物的科学种植、精深加工,提出10多条建议,推动 “产学研” 深度融合。淮北师范大学高校专家常态化驻点指导,农民田间课堂热火朝天,智能灌溉、生态防控等技术落地生花。通过科技赋能,古饶镇艾草亩产量提升约20%,黑花生出油率提高约15%,黑小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刘建国同志请来的专家教会我们科学施肥、绿色防控,成本降了,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这地种得有奔头!” 古饶镇山南村黑小麦种植大户储彪难掩喜悦之情。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微信截图_20251028194641.jpg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上图:古饶镇人大主席刘建国(图:右一)在土山社区黑花生种植基地调研。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挖掘 “非遗” 潜力,焕发乡村新生机。古饶镇殷楼社区因集体经济薄弱而发展滞后,但其拥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穆浅子柳编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刘建国同志带领人大代表走村入户,认真挖掘柳编非遗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将重振柳编产业确定为该社区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对接能力,刘建国同志组织殷楼社区“两委”干部和具有柳编技艺的村民“走出去”,到山东临沭、安徽阜南等知名柳编产区学习先进的加工技艺、设计理念与市场运营经验,并积极寻求销路。如今,殷楼社区40多名村民从事柳编相关产业,预计明年可为村集体贡献收入20万元。 “感谢刘建国主席惦记着咱们村这老手艺,专门用于柳编生产的 地窨子’ 建起来了,订单也来了,我们这些老年人又能靠手艺挣钱了!”年过七旬的柳编老手艺人穆大爷抚摸着新编的柳筐,感慨万千。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微信截图_20251028194656.jpg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上图:古饶镇人大主席刘建国(图:中间)在殷楼社区指导柳编生产。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倾情履职铺富路,振兴筑梦践初心。刘建国同志带领古饶镇、村人大代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生动诠释了基层人大代表和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一手抓现代产业导入,一手抓传统文化振兴,在古饶镇的田野上书写了基层人大代表履职为民、助力乡村发展的精彩篇章。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烈山区古饶镇:徐之良 戴荣萍)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f8j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烈山区古饶镇 责任编辑:戴荣萍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