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今年以来,大观区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核心,统筹推进粮食生产、耕地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聚焦稳产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强化粮食生产保障。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和绿色高产高效“千万行动”,实施水稻高产集成、油菜高产高效项目建设,力争水稻单产同比提高5‰、油菜单产同比提高3%。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惠农政策,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二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代耕代种等方式,推动应种尽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0.47万亩、3.72万吨以上。三是完善全链条减损机制。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普及水稻机插、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推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降低机收损失率;深化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增强抗风险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规范市场化与政策性收购,加强储备粮监管及绿色仓储升级,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四是稳定生猪、渔业产能。力争年出栏生猪1.85万头以上,改造标准化池塘400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0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1.95万亩。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禽水产品安全。
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粮食生产根基。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一是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防止出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管理,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分类整改存量问题。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粮食生产保留足够的优质耕地。压实田长责任,推进耕地保护落实落细。二是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加强新增耕地和增减挂钩项目后期管护,持续整治“大棚房”、乱占耕地建房等乱象。三是落实污染治理措施。持续推进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从源头杜绝污染物进入土壤,筑牢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实防线。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余万亩,农药使用量与基期(2012-2014年平均)相比减少34%,化肥使用量减少2%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7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夯实基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贡献力。一是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助力农业现代化“腾飞”。通过“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完善产业链”三轮驱动,培育一批多元化、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配送、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生产托管服务,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断为农业现代化进程集聚力量。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保障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大对粮食科技创新的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粮食产业的升级。二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以皖河农场为重点推进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常态化做好已建4.2万亩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任务。三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推升做实实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项目。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支持种业创新、种植技术创新等,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依托农技推广项目实施,遴选40余名农技人员,指导219户科技示范户开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示范基地3个,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以上。(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人:吴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