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我们一天24小时轮班,巡护江(河)堤不停歇。”“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江(河)堤上的情况,高清摄像头实时画面,让江(河)面的情况一览无余。接到举报电话,我们会在15秒钟内接听,并及时通知渔政协巡员和执法人员,确保他们快速到达现场。”大观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飞介绍。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三年,在大观区70公里禁捕岸线上,“十年禁渔”监管步入智能化、网格化新阶段。
渔政协巡员、护渔员不分昼夜,巡查江(河)堤;电子眼不留死角,全面监控;不时还有无人机飞空中侦察;执法艇巡弋滔滔江中,70公里禁捕岸线全天候24小时监控全覆盖。进入长江“十年禁渔”新阶段以来,大观区将禁捕退捕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通过构建“五防”长江禁捕监管格局,密织28公里长江大观段、24公里皖河大观段及18公里西江江豚保护基地的水、陆、空无死角的“天罗地网”,有效确保了长江“十年禁渔”有手段、禁得住、管得好。
重视人防,夯实队伍根基。区委区政府根据省委编委下发《关于加强沿江市县渔政监管执法机构编制配备的意见》精神,明确渔政机构配置和长江岸线配备执法人员的硬性要求,配齐12名渔政执法人员,对新充实到渔政岗位5名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执法证考试,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保障“十年禁渔”执法需要。
强化技防,提升监管质效。对照农业农村部渔政执法装备配备指导标准,配备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执法装备,推动禁捕水域智能化管理实现全域覆盖、全天监管。目前,已在重点水域设置视频监控点20个,雷达监控点2个,今年新增的11个视频监控点即将投入使用。积极配合大观区“智慧大观”联动中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接入了高空瞭望摄像头,用于禁渔禁捕监管,构建以智能指挥为技术核心,辅以实时监控、智慧执法、数据储存展示等功能的高标准智慧渔政执法指挥平台和现场指挥中心,推动禁捕“重器”早日上线运行。整合水利等部门现有长江岸线监管设备和资源,实现对偷捕易发水域、交叉共管地带和关键时段的有效监管覆盖。2023年以来,通过技防发现非法垂钓、捕捞线索30余条。
完善联防,协作共建共赢。强化县区联防,与东至县、怀宁县、望江县、迎江区等五个县区签订《禁捕执法协作共管协议》,加强县区联勤联动,补齐交界水域执法短板,消除非法捕捞隐患顽疾,2023年以来,开展跨界联合执法6次,提供线索信息5条。优化部门联动,由区渔政执法大队牵头,与公安、市场、城管、海事等部门及属地加强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溯源打击,形成“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执法监管合力,2023年以来,共组织跨部门联合执法11次,渔政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刑案件10余起,提供线索信息17条。
共筑群防,凝聚社会力量。今年以来,落实“报台网端微”融合宣贯新模式,大力宣传普及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禁捕宣传、执法监督和水生生物保护等活动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0.12万余份,悬挂横幅90余条,设置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90多处。区组织部牵头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4000余名公职人员签订“十年禁渔”个人承诺书。开发“大观渔政”微信扫描举报小程序,设立24小时有奖举报电话,鼓励公众随时随地举报违法行为,积极营造“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社会氛围。
夯实预防,构建网格管理。借鉴“大数据+网格化”的经验做法,按照全面覆盖、不留空白、边界清晰、便于管理的原则,划定管理区域、管理单位和责任主体,实行划片包干、定人定岗、定位定责。对全区禁捕区域进行划片,对岸线进行划段,进一步压实乡镇、村居属地管理责任。将全区禁捕水域划分为5个网格执法小区,13个单元网格,配备乡级负责人19名,村级负责人15名,专业执法人员12名,协助巡护员23名,村级护鱼员31名,共同组成禁捕执法网格单元,形成“渔政执法人员+镇(村)负责人+协巡员+护鱼员”的专管和群管力量,建立“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网格到底、全面覆盖”的禁捕水域网格化监管模式,推动监管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基层干群、护渔员及协巡员的监督作用,切实打通禁捕执法监管“最后一公里。(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人:陈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