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坛往事
投稿

徽州文化系列谈——徽州古戏台

2018-06-08 08:43:47 来源:安徽网库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徽州戏剧演出活动源远流长,东晋时期就有“宴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徽州府邑城东郊迎春赛会上,有戏台36座,在这些戏台上献艺的有从苏、浙、豫等地请来的名优,也有徽州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场面之大,人数之多,盛极一时。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徽州乡民对戏剧特别嗜好,不仅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时要演戏,而且在诉讼之后还要对败诉者罚戏。一些较大的村庄,都建有砖木结构的永久性戏台。这些古戏台的建立对促进徽州戏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徽州古戏台不同于京城和城市的戏台,也不同于北方农村的戏台和花戏楼,有着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宗族血缘关系与法治地位。徽州古戏台建在宗族领地的祠堂中,它位于祠堂的门厅,与享堂、寝堂相对。一来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徽州人讲究忠孝礼义,遵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以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二来体现宗族的威严,祠堂是宗族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乱章的败诉者,又教育了全村支丁,起到警世作用。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祁门地处皖赣边境,为目连戏的发祥地,与安庆相连,黄梅戏对祁门民间戏曲影响较深。在农村,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或子弟升学、新屋落成、婚丧嫁娶以及修谱、建庙、封山、祈福禳灾等等,都要请戏班演出。每逢开台演戏,村子里便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宰猪杀鸡,买菜置酒,炊烟不断,三乡五里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做客看戏。一次演出时间或三五天、或七八天不等。演出活动夜以继日,村民看戏如痴如醉。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演出活动繁荣,也促进了古戏台的发展。在祁门发现的11个古戏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要说豪华讲究,要算新安乡株琳村赵氏宗祠的余庆堂古戏台了。它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戏台坐东朝西,分前台、后台和看台3部分,前台为表演区,台沿贯穿左右两厢,台面高2米,面积98.6平方米。前台正中天花为佛冠式彩绘藻井,前檐额枋、斜撑、雀替、月梁,均雕饰戏剧人物和花鸟图案,造型生动,栩栩如生。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论古朴大方、规模宏大当是闪里镇坑口村的会源堂古戏台。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俗称“万年台”。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与看台相连。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天井为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由坑口分迁的闪里镇磻村陈氏祠堂内的敦典堂古戏台,则表现为小巧玲珑。戏台面积86.2平方米,底层为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台板,为可拆活动式戏台。明间额枋上刻有“五福捧寿”及其它装饰。整个建筑朴素、简洁而又趋于变化,戏台小巧、灵活而富于工整。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古戏台建筑以当地木材为主,砖石为辅,结构紧凑,装饰性很强。它不仅迎合了人们的审美观,更为注重的是声学原理和戏曲表演形式。戏台中央顶部设有十分考究和华丽的穹形藻井,圆圆的像一口大钟,可帮助演员拢音共鸣,符合声学原理。表演区两侧各有一个厢房,为乐队伴奏区,分文场和武场。台前两侧有楼梯与两侧廊式看台相连。有身份的坐廊式看台(今称包厢),平民百姓则只能坐在天井中看戏了。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徽州古戏台是戏曲文化的延伸,与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等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徽州的商人发达后,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方面读书登第,努力入“仕”,一方面以戏剧等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结交四方文人雅客,追求仕大夫阶层的高雅品位。而在许多徽商看来,戏剧可以作为炫耀自己“竞尚奢丽”的资本,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他们荣归故里,要光宗耀祖,续宗谱,修祠堂,建戏台、演大戏,因而使徽州戏台林立。xxg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安徽网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